小学学生走进聋校上品德课
2006-03-30
常州晚报消息3月30日下午1:00,常州市实验小学4年级的300多名同学走出校门,分乘6辆公交车往常州聋校进发。“又要去搞活动喽!”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其实是去上课,今天4年级统一调课,集体去上《品德与社会》课。”校长杨文娟说。
小道理也不能一味灌输
《品德与社会》课就是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小学进入新课改后,低年级的思品课变成了《品德与生活》,中年级的变成了《品德与社会》。对4年级的老师来讲,《品德与社会》课还是第一轮教。老师们发现,这一课程的课本与原先的比,板着面孔的大道理说得少了,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小道理多了。
不过,实践中老师们又发现,就是小道理,一味灌输也不行。品德课第一单元是“在公共汽车上”,目的是要让孩子们树立一种规则意识。书中的道理说得也很生动,可孩子们学得还是不“贴肉”。于是,老师们从他们的身边入手,让他们想一想,在学校里要守什么样的规则,还让他们比赛写“校园规则童谣”。10多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很快在孩子们中间传开,而通过这一写作与传诵的过程,孩子们对规则的理解和践行意识也得到了内化。
活动中的感悟比说教管用
“把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社会》,变的肯定不仅是教材的书名,而是提醒老师们不能只注重上好课堂上的课,还要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通过丰富的活动去感悟,去认知。”杨文娟说。于是,当又一个叫“伸出我的手”的单元出现时,学校就开始酝酿一次让孩子体会“伸出我的手”帮助别人后快乐的活动。
老师告诉孩子们,有那么一群孩子,因为无法听到声音,只能在一所名叫常州聋校的特殊学校里学习,他们中的不少人家里条件很苦,买不起课外书。我们能不能省下一个面包的钱,拿出来帮他们一把?孩子很踊跃,很快凑出了一笔钱,委托老师买来了一批图书。老师们还把聋校同学的名字告诉了孩子们,让他们与聋校伙伴结对,并为他们的“对子”准备一张贺卡。
“活动中的感悟真的比说教更管用。”孩子们走聋校后的反应让老师的这一感悟也更深。看到聋校孩子们在艰难地发音,最调皮的男孩子也笑不出来了;看到聋校孩子的书法作品,有孩子说,我写书法还不够努力;看到聋孩们在老师手语的指挥下,跳出的优美舞蹈,孩子们的掌声是那么热烈;与聋校伙伴进行纸笔交流时,聋校孩子表现出的那种乐观,也让不少实小的孩子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