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进行听力训练和语言训练
一、训练的目的
语言是语音和语义两者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历史传统和民族地域的神圣产物。规范化的语音,产生于发音器官(包括口腔中的唇、舌、齿、喉等及有关肌肉)以特有的运动方式,推动周围大气压力的变化,发出含语言意义的声波,这一声波又经过空气传播到达听话人耳朵的鼓膜,直到听觉中枢,形成语言感知。偏离发音器官的规范化运动,就发不出正确的语言。那么,发音器官的规范化运动是怎样形成的呢?是讲话人用自己的听觉接收自己的语言,再由大脑控制与调整发音器官的运动。这样一个反馈回路会因听觉障碍而断开。给聋儿戴上助听器之后,确使他们进入有声社会,改善了他们对声音的感觉阈,但并不等于提高语言的感知水平,更不等于提高言语的发生水平,这只是为恢复听觉言语反馈回路创造了条件。要使回路完全畅通,只有通过现代的循序渐进的听觉训练与语言训练来实现。
听力训练就是使戴助听器的孩子形成对语言及各种环境声音的认识与辨别;语言训练是使他能使用发音器官形成语音,表达他的感觉与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会听、会说、会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
二、早期训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除部分智力迟缓的儿童以外,听力有缺陷的聋儿,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健全的。大多数聋儿,他们的视觉、触觉及智力也是正常的。所以,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是可能的。世界各国几十年来的教育结果证明,听觉语言训练是拯救聋儿的关键措施。同时还指出,5~6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建立语言的更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训练效果将会大受影响。因此要特别提倡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
三、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对聋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要领有以下几点:
1.每天坚持安排听音、发音、教话、学话,进而到写话。训练程序是先元音,后辅音,先字词、后语句。由浅到深,因人而异。
2.开发触觉,利用直觉演示设法让孩子感受发音器官的规范化运动。例如,利用口形甚至现代化语图仪等手段使聋儿区别进而掌握“吃饭——示范”或“下周——亚洲”的发音是困难的。但让他手或脸部接触妈妈发音时的喉部与嘴部的振动及气流,就会通过直觉掌握要领。
3.运用视觉形象教学
看图画、看映像看镜中影及有声实物。
4.教学题材先具体后抽象
先教日常陈述词,后教礼遇祈使词。
5.强调口形示范
教时不板脸,不遮嘴形,不夸大嘴形。多鼓励、多示范。
6.鼓励与听力正常的孩子共同生活
争取儿童自然的诱导作用。
7.配音训练
音乐可以促进学习语言的积极性,音乐可以协调语言与动作;音乐可以提高声带的控制能力;音乐有助于汉语四声的学习。
8.训练多样化
儿童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学习安排要多样化,要提高孩子的体能。9.做好助听器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检查助听器的功能是否正常,要及时换用新电池。每隔十来天就用酒精棉球细心清除耳塞、耳模、传声口等处的污垢。不用时放在专门的盒子里。
四.母爱是聋儿更好的教育
母爱能使孩子直接接受妈妈讲话的自然形态;母爱使孩子体现真实语言的亲切感;母爱是孩子的天然教育,可使他精神放松不会紧张;母爱使孩子对语言产生好奇感与积极性;母爱有能力使训练结合实际。
小孩进入母亲的怀抱,骑上母亲的双膝,妈妈在讲话时候身体的振动,嘴部呼吸的气流,是语言交流过程的无形感受。
教育聋儿,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奉献,孩子送入听觉语言训练的专门机构以后,父母仍然要不断关心孩子的听力,要认真学习孩子的教学内容与进程;要辅导课外练习与考评;要经常参加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随时吸收经验调整训练方法。